显示标签为“知识”的博文。显示所有博文
显示标签为“知识”的博文。显示所有博文

2012-06-07

大蒜蒜薹tai蒜苔蒜毫蒜心蒜莛ting garlic shoot Allium sativum

蒜薹tai,抽薹大蒜中抽出的花茎,但应该大多人不会写而误作蒜苔。
在山西晋中祁县方言中,蒜薹叫做蒜莛ting(不是莚yan)。这个就不用说误写了,多数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种说法。搜索几种可能的错字蒜停、蒜廷、蒜听、蒜厅和蒜庭,结果还不如正确用法多。

网上蒜莛的原始来源也少,可以找到两个。可见人们对它的用法并不多知。

莫言的小说《丰乳肥臀》 中:“六个妹妹,紧紧地围着她,互相搂抱着,像六个蒜瓣儿围绕着一根蒜莛。”

网名lzk流水欢歌的刘忠魁老先生写的一首散曲《双调.行香子 棚情》 
热也难行,冷也难行,暖棚青青果蔬荣。
繁茂秀朗,多彩丰盈。赏瓜花,瞧蒜莛,赞棚情。
@ 2012-02-05 20:55:33

也有地方把她叫做蒜心、蒜毫。但如同大豆、黄豆和蚕豆叫法的混乱(有不少地方把蚕豆叫大豆),蒜薹亦如此,有的地方会叫她做蒜苗。
英语则应该一般叫做garlic shoot,拉丁学名则为Allium sativum。

 

薹tái:蒜、韭、油菜等长出的花莛。 via 汉典
莛tíng:草本植物的茎:麦~儿。油菜~儿。 via 汉典
莚yán 〔~蔓〕蔓延,如“风连~~于兰皋。”

蒜薹 galic bolt,又称蒜毫,是从抽薹大蒜中抽出的花茎,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,常被误写作“蒜苔”。蒜薹在我国分布广泛,南北各地均有种植,是我国目前蔬菜冷藏业中贮量最大、贮期最长的蔬菜品种之一。东北地区有蒜毫的叫法;北方以及华东(江苏淮安地区)有些地方也叫蒜苗。 via 百度百科

蒜薹:即大蒜的花薹,包括花茎(薹茎)和总苞(薹苞)两部分。薹苞是大蒜花茎顶端的总苞,内含发育不全的花序。via 互动百科

葫:大蒜的别称。fr.汉典

蒜,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,味辛辣,古称葫,又称葫蒜。以其鳞茎、蒜薹、幼株供食用。蒜分为大蒜、小蒜两种。中国原产有小蒜,蒜瓣较小,大蒜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中亚,最早在古埃及、古罗马、古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栽培,汉代由张骞从西域引入中国陕西关中地区,后遍及全国。中国是世界上大蒜栽培面积和产量最多的国家之一。 百度百科

小蒜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AlliumnipponiumFranch. 的全株,又名山蒜、野蒜  小蒜。可炒食腌渍。by 百度百科

大蒜,多年生草本植物,百合科葱属。地下鳞茎分瓣,按皮色不同分为紫皮种和白皮种。辛辣,有刺激性气味,可食用或供调味,亦可入药。大蒜种西汉时从西域传入我国,经人工栽培繁育深受大众喜食。
界:     植物界
门:     被子植物门
纲:     单子叶植物纲
目:     百合目
科:     百合科
属:     葱属

蒜头大蒜蒜苗蒜薹混乱的叫法 via 中文维基百科
“蒜头”多数人也会称为“大蒜”。将其种在土壤中或浅水中,刚开始会长出有些像小葱的绿色的嫩苗,有的地区将此嫩苗也称为“大蒜”,但也有很多地区将此绿苗称为“蒜苗”,还有地区称此嫩苗为“葱花”(如山东)。蒜头继续生长到开花期,会长出较硬的花柄托住上面的花,有的地区称此花柄为“蒜苗”,但很多地区称此花柄为“蒜薹”。
上面的三种形态,在不同地区的称呼是很混乱的。
北京附近的叫法:①“蒜头”→ ②“大蒜”或“青蒜”(嫩苗)→ ③“蒜苗”(花柄)。
东北、河南、江西、四川等地的叫法:①“蒜头”或“大蒜”→ ②“蒜苗”→ ③“蒜薹”。(此说法分布地区似乎较为广泛。)
湖北的叫法:①“蒜头”或“大蒜”→ ②“小葱”→ ③“蒜苗”或“蒜薹”。

Garlic shoots are the seed head and stalk that emerge in early June from garlic plants. It can be used to prepare various garlic shoot dishes, Stir-fry Garlic Shoot with Button Mushroom is one of them.
蒜薹来自植物蒜的种子头和茎,出现在六月。它能用来准备不同的蒜薹食物,爆炒蒜薹和白蘑菇是其中之一。

 

Allium sativum, commonly known as garlic, is a species in the onion genus, Allium. Its close relatives include the onion, shallot, leek, chive,[1] and rakkyo.[2] Dating back over 6,000 years, garlic is native to central Asia,[3] and has long been a staple in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, as well as a frequent seasoning in Asia, Africa, and Europe. It was known to Ancient Egyptians, and has been used throughout its history for both culinary and medicinal purposes.[4]
拉丁学名Allium sativum,通常叫做大蒜,是一种葱属植物。它近亲包括洋葱、大葱、韭菜、细香葱和Rakkyo.上溯到6000年前,蒜是原产于中亚,在地中海地区有很长时间是一个大宗商品,也是一种惯用的调味品在亚洲、非洲和欧洲。它对古埃及是闻名的,曾经贯穿于它的历史用作烹调和医疗。 via Wikipedia

2012-06-05

如果你有亲朋好友开办奶牛养殖场,要告诫他们做好防雷击!

2012年6月3日(星期日)下午3点左右打雷时,山西晋中祁县西六支乡南社村一家奶牛养殖场遭受雷击,牛场奶牛似全部被雷劈死,有30头左右,损失据说几十万!

2007年7月30日夜,保定市区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中,北市区头台村邸文光家的奶牛场8头奶牛遭雷击死亡。

2006年06月12日,河北宁晋县东汪镇南丁曹村奶牛场突遭雷击,挤奶厅内的30头奶牛当场死亡。

 

现在很多奶牛场为了方便快捷使用钢结构建造,屋顶也是使用彩钢瓦。而为了防止奶牛采食和挤奶时乱动的架子也是铁制。正规的大型钢结构应该设计有专门的避雷措施,但小型奶牛场所应该没有做防雷准备,这提高了奶牛场遭受雷击的可能性。

一头成年奶牛现在虽不如以前上万无的价格,但也有五六千,奶牛场遭受雷击死上几十头奶牛,几乎会让很多人倾家荡产。

如果你有亲朋好友开办着奶牛养殖场,最好告诫他们做好夏季防雷!

-----------------

初步看来,奶牛场奶牛被雷击劈死原因有:
1.当地地理条件易引发雷击
2.奶牛养殖场,使用钢结构、铁支架搭建,有的屋顶还采用彩钢瓦,易于引雷或者产生感应雷
3.为了使牛采食、挤奶等不乱动,会专门在牛头旁设置铁制栏杆框架。雷击发生后,奶牛倒地,虽然未被雷直接击死,但也会因窒息而亡。
4.奶牛前后腿距离大,跨步电压也就比人大,所以同样有雷电,牛会更易受伤害。

解决办法:
1.据央视讲,人被雷击,可人工呼吸,而牛“被雷击中之后,要刺激它,就是要推一推,踢它一脚,动一动它,这就它就有可能活过来”。
2. “重新设计养牛棚的铁栏杆接地,使感应雷能够迅速传入大地,不至于造成伤害。也把铁栏杆的位置变低了,使奶牛在倒下时,不会再被锁喉而死”。

2012年6月3日祁县一奶牛养殖场遭打雷雷击劈死奶牛几十头

惊闻噩耗!
山西晋中祁县西六支乡南社村一家奶牛养殖场(TigerWei's),在2012年6月3日(星期日)下午3点左右打雷时,遭受雷击,牛场奶牛似全部被雷劈死,有30头左右,损失据说几十万!

昨天就有听说,但没说是一个奶牛场。今天有确切消息证实。

搜索了下,这并非孤例,其它地方也有发生。央视走近科学2007.7甚至有期专门节目“‘奶牛村’雷击之后”,其中,专家保定市气象局防雷中心主任孟德东对此作了研究。

初步看来,奶牛场奶牛被雷击劈死原因有:
1.当地地理条件引雷
2.奶牛养殖场,使用钢结构、铁支架搭建,有的屋顶还采用彩钢瓦,易于引雷或者生存感应雷
3.为了使牛采食、挤奶等不乱动,会专门在牛头旁高有铁制栏杆框架。雷击发生后,奶牛倒地,虽然未死,但也会因窒息而亡。
4.奶牛前后腿距离大,跨步电压也就比人大,所以同样有雷电,牛会更易受伤害。

奶牛养殖场,使用钢结构、铁支架搭建

从图中可以看出,这种养殖场几乎倒是钢结构。但现在很多厂房都是如此建筑。不知那些厂房有没雷击的危险。

解决办法:
1.据央视讲,人被雷击,可人工呼吸,而牛“被雷击中之后,要刺激它,就是要推一推,踢它一脚,动一动它,这就它就有可能活过来”。
2. “重新设计养牛棚的铁栏杆接地,使感应雷能够迅速传入大地,不至于造成伤害。也把铁栏杆的位置变低了,使奶牛在倒下时,不会再被锁喉而死”。

但这其中有很大的偶然性。有时人倒霉了就是没办法。一下损失几十万,一下回到解放前,活着比死了都难受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河北宁晋————一声惊雷30头奶牛当场死亡
2006年06月14日09:38 石家庄日报
事发宁晋县一奶牛场在场工人均安然无恙

  本报讯(记者冬子)6月12日晚10时许,宁晋县东汪镇南丁曹村奶牛场突遭雷击,挤奶厅内的30头奶牛当场死亡;幸运的是,在场的工人安然无恙。

  据了解,邢台市宁晋县南丁曹村奶牛场内共养有300多头奶牛,分属该村的几十户村
民。每天早晚,奶牛场的工人都要用挤奶机给奶牛分批挤奶。为防止奶牛在挤奶时伤人,工作人员通常都要把奶牛的头部固定在铁架子上

  6月12日晚,奶牛场上空电闪雷鸣、风雨交加。但因挤奶属室内作业,所以并未受到影响。晚10时10分左右,该奶牛场的最后一批共32头奶牛被赶入了挤奶厅。然而,奶牛的头部刚刚被固定在铁架上,突然一道闪电划过天空,惊雷响起,穿过挤奶厅的屋顶,将32头奶牛全部击倒在地,其中30头当场死亡,另两头经兽医抢救无大碍。幸运的是,在场的工人全部安然无恙。

  雷击事件发生后,东汪镇政府值班人员立即赶到现场,并按程序向县政府上报了灾情。昨天上午,宁晋县畜牧工作人员赶到现场进行了勘查,初步确定这30头奶牛是遭雷击死亡。据分析,可能是由于雷电传导到了固定奶牛的铁架子上,从而击中了奶牛。而幸免于难的两头奶牛,当时恰好与铁架子接触的部位不多。

  据了解,死亡的30头奶牛分属南丁曹村十几户村民,目前,奶牛户已把自家死亡的奶牛从奶牛场拉走,自行处理。镇政府正在积极协调奶牛户与奶牛场之间的赔偿事宜,争取通过协商妥善解决。

  记者从宁晋县畜牧部门了解到,遭雷击死亡的奶牛一般处理方法是卖给屠宰户,其肉可以正常食用。(李先生获线索奖100元)

  ■专家提醒

  打雷时最好关闭门窗

  雨季将到,雷雨天气日渐增多。怎样才能避免遭受雷击呢?

  据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郭迎春介绍,雷雨天气,人们在建筑物附近或室内时,应注意以下四点:一是不能停留在楼(屋)顶;二是要注意关闭门窗;三是在雷击时不宜接近建筑物的裸露金属物,如水管、暖气管、煤气管等,更应远离专门的避雷针引下线;四是不宜使用未加防雷设施的电器设备。

  郭迎春还特意强调说,对钢筋水泥框架结构的建筑物来说,在雷雨天气关闭门窗至关重要。因为大多数球雷可以沿着建筑物的烟囱、窗户、门进入室内,并在室内运动数秒钟再逸出,逸出时很容易引起爆炸。而关闭门窗,就可以预防球雷和侧击雷的侵入

  在野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:一是不宜进入棚屋、岗亭等低矮建筑物;二是不宜躲在大树底下;三是不宜在旷野中打金属柄的雨伞;四是不宜在水面或水陆交界处作业;五是不宜快速开摩托车、骑自行车;六是不宜进行户外球类运动。

  此外,专家还建议,夏季外出郊游或生产时,最好携带非金属的防雨用具,如塑料雨衣、木柄或塑料柄雨伞;旷野中避雷时最好将身上的金属物摘下,放在几米远距离之外;打雷时避雨切忌狂奔,因为步子大了通过身体的跨步电压就大,容易伤人;不要随便在楼顶或屋顶设置金属天线,包括晒衣金属线;当雷雨、大风、冰雹天气发生时,不要接打手机,要远离大树、电杆、广告牌、变压器等,万一发生了不幸的雷击事件,同行者要及时报警求救,同时为伤员或假死者做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;冰雹天气里要及时躲在建筑物内或汽车内以免被砸伤。

  http://news.sina.com.cn/c/2006-06-14/09389202542s.shtml

 

保定一奶牛场8头牛遭雷击死亡  
本报保定电(记者郭志昆)7月30日夜,保定市区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中,北市区头台村邸文光家的奶牛场8头奶牛遭雷击死亡,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。 

■奶牛瞬间倒下一片 

7月31日上午,记者闻讯来到头台村邸文光家的奶牛场。邸文光夫妇向记者介绍,7月30日晚9时许,保定上空雷雨交加,突然一声巨响,一个炸雷在奶牛场的上空响起,一家人感觉不好,立即跑到牛栏前,看到8头正在吃草的奶牛齐刷刷地倒在地上,还没等家人上来扶救,几头牛很快就全部死亡了。 

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头台村是保定北市区一个奶牛专业养殖村,农民生活来源主要靠养牛。2004年,邸文光一家先后向人借款15万多元,建起牛棚并购进了几头奶牛,几年来,奶牛场规模越来越大,事发前奶牛存栏数已达到18头。因奶牛养殖业投资大运转周期长,再加上邸文光家当初购进的是小牛,所以产奶量不高,直到今年奶牛场才刚有起色,原打算今年就可以还完欠款,没想到一场雷灾就导致8头奶牛死亡,其中7头还是将要临产的牛,也是今年产奶的主力,这导致邸文光一家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。 

■牛棚结构以铁架为主 

记者在奶牛场看到,其整体结构和多次发生雷灾的阜平海沿村奶牛场基本相似(本报4月2日曾报道),牛棚结构也是以铁架为主,牛栏架子没有防雷接地装置发生事故时也是奶牛正在吃草,头被卡在牛栏的架子上,无法缩回来,因雷击电流通过牛栏架子,导致奶牛被雷击后瞬间倒地,脖子被卡住无法呼吸而窒息死亡。 

事发后,北市区民政局和农牧局领导连夜赶到现场调查受灾情况。头台村已将邸文光一家的遭遇上报北市区有关部门,希望得到救助,同时村里将组织村民对邸文光家提供帮助。 

记者赶到现场时被雷击的奶牛已全部处理掉,奶牛场里显得空荡荡的,没有受伤的奶牛全部散放在牛栏外面。据悉,当天下午,保定市气象局防雷中心工作人员也赶到头台村,进行雷灾调查。 
huajiao_lee 2007-08-02 12:23
http://tieba.baidu.com/f?kz=239794215

一个大惊雷 竟“炸死”三条奶牛?
2012-5-24 23:37:43
日前,记者接到东兴区高桥镇油坊村村民的热线电话,反映一个大惊雷,炸死三条奶牛。
MUZIGOUGOU http://www.dqsq.net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156504

村民散养22头牛疑被雷击暴死野外 事发龙胜
2010年06月23日 06:41  来源:广西新闻网-南国早报
6月19日,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乡建新村黄家寨、岩山底两组村民散养在才喜界山上的22头牛暴死。
发现这些牛都倒在10平方米的范围内,肚子鼓鼓的。
kings108  http://bbs.guilinlife.com/thread-525232-1-1.html

8月27日,诸暨赵家镇花明泉村,一声惊雷后,溪中的两头水牛被雷击死,其中一头母牛肚中还有牛宝宝。
据了解,当时有3头牛在村里的黄檀溪边饮水。突然,天空风雨大作,“轰”的一声响雷,两头牛不幸被击中死亡。“我耕田都50多年了,牛被雷击死的事还是第一次听到。”花明泉村的一位村民说。据了解,一头牛的价格在万元左右,这次让痛失两头牛的村民何某家损失惨重。
舍我其谁 2010-08-29
http://www.sun0575.com/read.php?tid=48967&displayMode=1

“奶牛村”雷击之后
 2007年07月18日 11:04 来源:CCTV.com
[内容速览]一个国家扶贫项目进驻小山村,发展奶牛养殖,但是没想到4年来,养牛场竟然遭遇8次雷击。十几头奶牛被击死击伤,养殖户因此债台高筑。奇怪的是,奶牛死伤严重,但和奶牛朝夕相处的农民,却没有一个人伤亡,奇迹般的躲过一次次雷击。为什么雷电专门跟奶牛过不去呢?为什么专劈奶牛,却从不伤人呢?记者连同气象专家深入调查,终于揭开谜底。

保定市气象局派防雷中心主任孟德东,来到海沿村进行调查。首先,他们对海沿村的地质条件和气象条件进行分析测量。结果发现,海沿村两面环山,像一个小盆地。东北和西北各有一个风口,容易形成上升气流爬坡,造成电荷聚集,而招致雷电。但是,为什么雷电不会落在山头上呢?孟德东在两面山坡和养牛场分别取土,通过专业仪器进行土壤电阻率分析。结果发现,养牛场属于粘土,电阻率比较低,而山体的土质属于沙土,电阻率比较高,不容易落雷。

  保定市气象局防雷中心主任 孟德东:雷击它有选择性,打雷落在哪它有选择性,有一定的规律。总的来说,它是落在地下水位比较高,土壤电阻率比较小,就是它这个电阻最低。放在通道阻抗越低,它就越容易招雷,这个地方,水位比较高的地方,往往就是地下水的露头,土壤电阻的特别小的土壤层。

村民们整天在这里,照顾奶牛,形影不离,甚至在奶牛被雷击倒时,也在旁边,却从未有过人员伤亡。这又该如何解释呢?孟德东来到奶牛遭雷击的现场,认真勘察后,终于观察到一个被忽略的现象。挤奶大厅的屋顶全部是焊接的铁架子。而大厅内和各家的牛棚,为了防止奶牛乱跑,都采用了钢铁结构,建起了铁栏杆。在喂牛和挤奶的时候,都用铁栏杆圈住奶牛。难道这个铁栏杆,就是引雷的罪魁祸首吗?
保定市气象局防雷中心主任 孟德东:因为奶牛吃料是被锁在那个铁栏杆上,奶牛跟铁栏杆是直接接触的,所以打雷的时候,这个铁栏杆又感应出一个高电影,这个高电影直接通过奶牛的脖子,通过奶牛的脚,就对地释放了。所以奶牛就可以击中了。所以打雷的时候,人直接去接触这个铁栏杆的机会很少,所以目前还没有造成人员的伤亡。

主持人:自然界有三种雷,第一种叫直击雷,就是雷电直接击中物体;一种叫球形雷,就是球形闪电,是伴随直击雷产生的;第三种就是感应雷,它一般在金属结构上才会出现。打了个雷,在金属导体上就形成了感应电流,这些感应电流就会顺着金属导体传送,造成物品损坏,甚至人员伤亡。海沿村的奶牛就是被感应雷击倒的。一个雷打下来,尽管没有击中牛棚,但是在铁栏杆上已经集聚了很高的电压,这个时候,正好牛被锁在栏杆上,牛脖子直接接触铁栏杆,电流就通过牛脖子走遍全身,通过牛脚流向大地,所以牛就被击倒了。但是,据村民们说,他们同样也遭到了雷击,只是麻了一下,没有一点问题。一头成年奶牛的体重有上千斤,比人要重得多,体型也大得多,抗电击的能力也更强。这么小的电流,连人都没事,能击死奶牛吗?

 孟德东觉得,自己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症结。但是,没想到,他又听到一个奇怪的消息。村民们说,当奶牛被雷击的时候,他们同样也接触到铁栏杆,但只是手脚发麻,并没有生命危险。也就是说,击死奶牛的雷电,并没有放过村民!只是电流变弱了。同样的一个雷,为什么打在牛身上,和打在人身上,有这个大的不同呢?

海沿村村民 赵玉:当时我是摸那个铁架电了一下,我一看牛击倒了以后,我就马上过去,一摸哆嗦了一下,我被电了一下没事儿。

  孟德东注意到,村民在喂牛或者挤奶的时候,经常穿着胶鞋。胶鞋的鞋底绝缘性好,可以防止电流的传导,但是在身体遭到雷击的时候,绝缘体的鞋底,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,反而会因为接地不畅,造成电荷聚集,形成更大的伤害。那么,到底是什么原因,让电流变小了呢?无意中,看到挤奶村民的站立的姿态,让孟德东恍然大悟。

保定市气象局防雷中心主任 孟德东:我们有一个跨步电压的概念,跨步电压就是在地面上面,0.8米距离上的电压,这是跨步电压,跨的步越大,这个电压当然就越大,牛的这个前腿后腿之间,跨的距离比人要大,所以人接受的这个电压,这个跨步电压比人要大得多,可能是人接触的两倍甚至三倍那么多。

  跨步电压就是雷电传入地面,在雷击点附近的电压比较高。在附近行走的人,两脚之间就形成了电压差。根据人的平均电阻率,再加上每个人的步伐一般都在0.8米左右,如果雷雨时节,人大步奔跑的话,跨步大于0.8米,就会突破承受电压的极限,造成电击事故。而一头成年奶牛前后脚之间的距离达到2米,远远超过了0.8米的距离,所以牛的跨步电压就比人要大得多。原来,是感应雷和跨步电压共同谋杀了奶牛!但是,孟德东在调查中,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细节。

海沿村村民 赵玉:当时这个牛,都是在夹子上弄都弄不出来,都是跪下来了,那个头在夹子里面夹着,没法弄。是击在下面那个铁管,不是叫铁架子吗,雷击在铁架子上,那三头大牛是夹着它动不了,结果两头小牛它能跑,这个夹子夹不住它,它能跑,它跑了,三头大牛跑不了,是被电死的。

  孟德东还注意到,被雷电击死的往往是体形最大、产奶量最高的奶牛,这也加深了雷灾的损失程度。难道小牛能够逃脱性命,也是由于跨步电压吗?这显然有些牵强。在仔细观察了牛栏的结构后,孟德东发现了其中的奥秘。原来,在挤奶的时候,村民习惯把牛卡在栏杆中间,用一根铁棍固定好牛头,防止它乱动。但是,当雷电袭来,奶牛被击中,沉重的身体倒下去,脖子却被卡住,最终窒息而死亡。

保定市气象局防雷中心主任 孟德东:如果群众懂得一些防雷常识的话,好多的事,这个灾难就可能发生不了。比如说奶牛被雷击中之后,怎么急救,如果是人,最好的办法,最有效的就是人工呼吸,就不要等着,等着大夫来再给你实施急救,这不行。必须是立即开展人工呼吸,可是奶牛,我们不会对它搞人工呼吸,应该以最好的办法,就是它被雷击中之后,要刺激它,就是要推一推,踢它一脚,动一动它,这就它就有可能活过来。

  奶牛被雷击的事件终于真相大白。 风雨交加的海沿村,一道闪电划过长空,在养牛棚的铁栏杆上,顿时火花四溅,四脚分开站立的奶牛,猛然间遭到雷击,无力的倒下去,但是脖子被铁栏杆死死锁住,在挣扎和哀鸣中,任凭人们惊慌焦急的呼唤,奶牛终于渐渐合上了眼睛。

主持人:河北省防雷中心开展了农村防雷技术研究,把海沿村作为试点,投资15万元,在东北和西北的风口,安装5个避雷塔,形成了一道雷电拦截坝,降低村里的雷电密度。同时,重新设计养牛棚的铁栏杆接地,使感应雷能够迅速传入大地,不至于造成伤害。也把铁栏杆的位置变低了,使奶牛在倒下时,不会再被锁喉而死。在今后的雷暴日子里,海沿村的奶牛将高枕无忧。不论是什么样的自然灾害,只要认识了它内在的规律,就能利用科学的手段,有效地避免。即使是天灾,也不是没有办法。关键是要了解它,掌握它。感谢收看本期《走近科学》,下期节目再见!
http://discovery.cctv.com/special/C18963/20070718/103745.shtml